上周末,日本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和建筑领域不断传来好消息。在缩小第一毫秒级航空航天信息探测差距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正式启动、构建并成功本地化。中国项目又一重大进展 01月17日,全球首个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装置正式发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该台牵头的全球首个精确测量太阳磁场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望远镜)近日获得国家批准并正式开始运行。该望远镜填补了国际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该望远镜采用离轴光学主体系统设计,主要部件完全国产,进一步增强了望远镜的性能。我国在天文仪器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 AIMS望远镜获得国家批准,标志着其从建设阶段正式过渡到科学成果阶段。观测数据将为日本在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预报方面的前沿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02 “中国天眼”填补空白,捕获新的毫秒级射电暴 近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 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探测到了源自恒星太阳斑区磁场的新的毫秒级射电暴。这一成果填补了我们对太阳系外恒星小尺度磁场认识的空白,对于推动太阳系外空间天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03创下四项世界第一!石关长江大桥第一根钢梁渝万树高铁已于17日顺利架设。渝万洲高铁石关长江大桥首座钢梁成功架设。石涛长江大桥已正式进入连梁施工阶段,为全线竣工并按期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石团长江大桥主线长度1416.9米。这是渝万高铁工程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和控制性工程。大桥建成通车后,将实现四个世界第一。这将是世界上首次采用高速公路和铁路联建的双子塔。在世界上首次在公路和铁路上采用同层分体式主梁。 6#主塔高25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双主塔。主跨608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公路和铁路共建单层混合开合梁斜拉桥。渝万高铁建成通车后,重庆至万州的出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极大便利沿线居民出行。 04 金沙江长波水电站突破关键节点,成功封河。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金沙江上游长波水电站于18日成功截流金沙江。作为国内在建最大的清算组水电项目,这一关键节点的推进,标志着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迈出重要一步。该水电站计划于 2028 年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建成后,该电站平均发电量将超过 43 亿千瓦时每年卢比的清洁电力。这相当于每年节省约140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近360万吨。国家重大项目成功消息纷至沓来,技术进步令人振奋。我钦佩中国人的智慧,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惊喜。制片人|主编 文亚 |编辑李东|评论家尹惠祥 |左仲明
上周末,日本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和建筑领域不断传来好消息。在缩小第一毫秒级航空航天信息探测差距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正式启动、构建并成功本地化。中国项目又一重大进展 01月17日,全球首个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装置正式发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该台牵头的全球首个精确测量太阳磁场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望远镜)近日获得国家批准并正式开始运行。该望远镜填补了国际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该望远镜采用离轴光学主体系统设计,主要部件完全国产,进一步增强了望远镜的性能。我国在天文仪器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 AIMS望远镜获得国家批准,标志着其从建设阶段正式过渡到科学成果阶段。观测数据将为日本在太阳物理和空间天气预报方面的前沿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02 “中国天眼”填补空白,捕获新的毫秒级射电暴 近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 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探测到了源自恒星太阳斑区磁场的新的毫秒级射电暴。这一成果填补了我们对太阳系外恒星小尺度磁场认识的空白,对于推动太阳系外空间天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03创下四项世界第一!石关长江大桥第一根钢梁渝万树高铁已于17日顺利架设。渝万洲高铁石关长江大桥首座钢梁成功架设。石涛长江大桥已正式进入连梁施工阶段,为全线竣工并按期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石团长江大桥主线长度1416.9米。这是渝万高铁工程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和控制性工程。大桥建成通车后,将实现四个世界第一。这将是世界上首次采用高速公路和铁路联建的双子塔。在世界上首次在公路和铁路上采用同层分体式主梁。 6#主塔高25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双主塔。主跨608米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公路和铁路共建单层混合开合梁斜拉桥。渝万高铁建成通车后,重庆至万州的出行时间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极大便利沿线居民出行。 04 金沙江长波水电站突破关键节点,成功封河。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金沙江上游长波水电站于18日成功截流金沙江。作为国内在建最大的清算组水电项目,这一关键节点的推进,标志着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迈出重要一步。该水电站计划于 2028 年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建成后,该电站平均发电量将超过 43 亿千瓦时每年卢比的清洁电力。这相当于每年节省约140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近360万吨。国家重大项目成功消息纷至沓来,技术进步令人振奋。我钦佩中国人的智慧,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惊喜。制片人|主编 文亚 |编辑李东|评论家尹惠祥 |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