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执行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抵达澳大利亚霍巴特港,这里是澳大利亚通往南极洲的门户。与此同时,“雪龙2”正在穿过西风带,预计于29日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
雪龙号停靠在霍巴特
雪龙号将暂时停靠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进行加油和补给。这也是前往南极洲之前的最后一个补给基地。
在霍巴特,中国队24名队员从这里登船。截至目前,雪龙号已累计运送人员148人。此外,雪地摩托车配件和其他用品必须从霍巴特吊到船上。更重要的是,借靠外港的机会,“雪龙”号立即得到了水果和新鲜蔬菜的补充。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副队长、秦岭基地主任王涛,表示,只要“雪龙”号停泊在外港,就会优先供应能够长期保存的蔬菜和水果,主要是保证探险队在后续航程中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一切准备就绪后,“雪龙”开始计划前往南极中山基地。霍巴特位于南纬43度左右,这意味着只要离开这里,雪龙号就会处于西风带内。西风区,常年刮西风,风力一般在10级以上。由于该地区缺乏大陆覆盖,南极洲上空经常形成气旋,使船只航行变得困难。rcos。
雪龙船长祖兵:我们目前停泊在霍巴特,外面有几个旋风。我们原定于19日离开香港,但由于目前的天气情况,我们不会直到20日或21日才能正式穿越西风带,这可能比计划晚几天。我们将尽一切努力继续前进。
不过,相比即将到来的西部带,科考队更关心的是中山站外海域的冰情。考虑到南极气候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科考队到达中山站外海域后能否顺利进行大规模卸货作业仍存在疑问。
记者时隔7年再次登船,见证了雪龙号的全新升级。
七年前,央视记者王山涛从中国飞往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搭乘雪龙号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七年后,我们再次登上雪龙号。这艘已经投入运营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有没有新的变化?离子超过30年?
雪龙号的舰桥被称为雪龙号的大脑,船上几乎所有的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座舱极其宽阔,左右跨度超过20米,几乎整个前向表面都由反向透明玻璃制成,为驾驶员在巡航时提供了良好的视线。
与上次登上“雪龙”号相比,记者注意到,驾驶员前方增加了一个电子倾角仪,方便他在航行时直接观察船舶的倾角。另外,与七年前相比,桥上多了两台雷达。驾驶座右侧有一个标有“冰雷达”的装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雪龙”三副贾培南:到达冰区后,调试雷达。它可以突出显示浮冰、冰山和整个冰的部分,帮助您确定如何计划你穿过冰雪的路线。
作为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还设有理发店、图书馆、健身房等设施。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雪龙”专属的“海景健身房”。除了划船机、自行车、跑步机等常用的运动器材外,今年健身房还增加了通用训练器材。透过玻璃舷窗,团队成员可以在设备上锻炼身体,同时欣赏美丽的海景。
另外,雪龙一楼的实验室于今年5月份进行了重新装修和装修。另外除了升级实验室仪器设备外,通风系统和废气处理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雪龙”实验室主任丁伟康先生:雪龙实验室改造完善后,我们在船尾新增了一部电梯,方便科研设备的运输。这次,一款新型无人机也用于促进潜在目标的后续恢复并提高运营效率。
不同领域专业人士各显所长,一同奔向冰原
记者是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包括秦岭基地保障设施建设和持续推进系统优化、国家五项重大科技规划项目、国家技术装备新应用等。参加本次科考的队伍成员既有科研人员,也有施工人员。
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中山基地队员王晓丹:这是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我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我负责的项目是固体潮汐地磁胜利中山站的tering项目。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综合队员韩毅:我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这是我第一次去南极洲。这次我主要负责《雪龙》的天气预报保障工作。
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冰下湖队队员 张旭:我是吉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这是第一次去南极洲。我主要负责冰下湖钻探项目的热熔钻探部分。
检查组既有年轻的新成员,也有年长的、经验丰富的成员。正在检查舱口盖货物的周敬武已经去过南极10多次,是名副其实的“古代南极人”。参与南极地面科考站、昆仑站、泰山站建设。
周敬武,第42师团成员南极科考,秦岭基地:今年冬天我会在秦岭基地度过,做一名管道维护工。目前,秦岭站新设备较多,要求比较高。我也去中国厂商培训,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记者注意到,部分队员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建筑工人。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期间,近60名施工人员在秦岭基地前线施工。
日本进行南极考察已有40多年的历史,每次考察活动都汇集了科学考察支持和野外作业等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考察队伍。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发挥自己的技能和才能,共同为中国的极地探索做出贡献。
(央视记者王山涛)
11月18日,执行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抵达澳大利亚霍巴特港,这里是澳大利亚通往南极洲的门户。与此同时,“雪龙2”正在穿过西风带,预计于29日抵达中山站附近海域。
雪龙号停靠在霍巴特
雪龙号将暂时停靠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进行加油和补给。这也是前往南极洲之前的最后一个补给基地。
在霍巴特,中国队24名队员从这里登船。截至目前,雪龙号已累计运送人员148人。此外,雪地摩托车配件和其他用品必须从霍巴特吊到船上。更重要的是,借靠外港的机会,“雪龙”号立即得到了水果和新鲜蔬菜的补充。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副队长、秦岭基地主任王涛,表示,只要“雪龙”号停泊在外港,就会优先供应能够长期保存的蔬菜和水果,主要是保证探险队在后续航程中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一切准备就绪后,“雪龙”开始计划前往南极中山基地。霍巴特位于南纬43度左右,这意味着只要离开这里,雪龙号就会处于西风带内。西风区,常年刮西风,风力一般在10级以上。由于该地区缺乏大陆覆盖,南极洲上空经常形成气旋,使船只航行变得困难。rcos。
雪龙船长祖兵:我们目前停泊在霍巴特,外面有几个旋风。我们原定于19日离开香港,但由于目前的天气情况,我们不会直到20日或21日才能正式穿越西风带,这可能比计划晚几天。我们将尽一切努力继续前进。
不过,相比即将到来的西部带,科考队更关心的是中山站外海域的冰情。考虑到南极气候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科考队到达中山站外海域后能否顺利进行大规模卸货作业仍存在疑问。
记者时隔7年再次登船,见证了雪龙号的全新升级。
七年前,央视记者王山涛从中国飞往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搭乘雪龙号参加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七年后,我们再次登上雪龙号。这艘已经投入运营的极地科考破冰船有没有新的变化?离子超过30年?
雪龙号的舰桥被称为雪龙号的大脑,船上几乎所有的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座舱极其宽阔,左右跨度超过20米,几乎整个前向表面都由反向透明玻璃制成,为驾驶员在巡航时提供了良好的视线。
与上次登上“雪龙”号相比,记者注意到,驾驶员前方增加了一个电子倾角仪,方便他在航行时直接观察船舶的倾角。另外,与七年前相比,桥上多了两台雷达。驾驶座右侧有一个标有“冰雷达”的装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雪龙”三副贾培南:到达冰区后,调试雷达。它可以突出显示浮冰、冰山和整个冰的部分,帮助您确定如何计划你穿过冰雪的路线。
作为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还设有理发店、图书馆、健身房等设施。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雪龙”专属的“海景健身房”。除了划船机、自行车、跑步机等常用的运动器材外,今年健身房还增加了通用训练器材。透过玻璃舷窗,团队成员可以在设备上锻炼身体,同时欣赏美丽的海景。
另外,雪龙一楼的实验室于今年5月份进行了重新装修和装修。另外除了升级实验室仪器设备外,通风系统和废气处理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雪龙”实验室主任丁伟康先生:雪龙实验室改造完善后,我们在船尾新增了一部电梯,方便科研设备的运输。这次,一款新型无人机也用于促进潜在目标的后续恢复并提高运营效率。
不同领域专业人士各显所长,一同奔向冰原
记者是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包括秦岭基地保障设施建设和持续推进系统优化、国家五项重大科技规划项目、国家技术装备新应用等。参加本次科考的队伍成员既有科研人员,也有施工人员。
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中山基地队员王晓丹:这是第一次参加南极科考。我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我负责的项目是固体潮汐地磁胜利中山站的tering项目。
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综合队员韩毅:我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这是我第一次去南极洲。这次我主要负责《雪龙》的天气预报保障工作。
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冰下湖队队员 张旭:我是吉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这是第一次去南极洲。我主要负责冰下湖钻探项目的热熔钻探部分。
检查组既有年轻的新成员,也有年长的、经验丰富的成员。正在检查舱口盖货物的周敬武已经去过南极10多次,是名副其实的“古代南极人”。参与南极地面科考站、昆仑站、泰山站建设。
周敬武,第42师团成员南极科考,秦岭基地:今年冬天我会在秦岭基地度过,做一名管道维护工。目前,秦岭站新设备较多,要求比较高。我也去中国厂商培训,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记者注意到,部分队员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建筑工人。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期间,近60名施工人员在秦岭基地前线施工。
日本进行南极考察已有40多年的历史,每次考察活动都汇集了科学考察支持和野外作业等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考察队伍。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发挥自己的技能和才能,共同为中国的极地探索做出贡献。
(央视记者王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