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衡阳11月14日电(记者孙博阳)12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10个重点领域计量支撑产业新质量生产力发展2025年“十大重点工程”揭晓。 11月1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召开的全国工业计量全面创新发展大会暨2025年工业计量测量科学检测技术报告会上,举行了2025年支持行业高质量新生产力发展“十大重点工程”揭晓仪式。据了解,来自10个重点项目领域的代表签署了项目任务书,包括半导体芯片封装电路关键结构尺寸测量标准化能力建设、冷原子绝对引力改进与应用等y 动力学条件下的测量测试能力。报告称,为充分发挥计量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引领作用,2025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2025年支撑计量新型产业生产力发展项目征集评审工作,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10大领域,重点征集解决行业主要计量技术和桥梁“卡壳”问题的重要项目。国内外的差距。共收到申请124份,经过专家多次评审,最终评选出“支持行业新质量生产力发展的计量领域2025年优先项目”。 “2025年发展重点工程”集成电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主导的“半导体芯片封装电路主要结构尺寸测量能力建设及测量标准化”,颠覆传统扫描模式,革新“聚焦能量”目标扫描技术。独创“嵌入式仿核”在线测量解决方案,实现仪器实时动态校准。建立封装电路测试专用标准体系,打通从价值溯源到标准的完整环节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供应链奠定坚实科技基础: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开展运动条件下冷原子绝对重力测量试验。的问题。它引领实验能力和应用项目的发展。这解决了核心问题,例如无法直接追踪运动中冷原子的绝对重力计的起源,并允许测量运动过程中的重力。对极地导航、深海探测、空间重力场反转、量子测量系统建设等领域支持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人工智能方面:针对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需求,由北京航天测试测量技术研究所牵头的“数据驱动的智能感知测量测试平台建设”项目将重点攻克人工智能数据基准建设、神经网络模型测试适用性测量、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等关键技术进展缺乏智能算法。建立能够客观衡量智能感知能力的测量测试平台,为人工智能提升新生产力提供可靠的测量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的“400G/800G光通信测量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和5G/6G”项目,针对测量能力的重大需求和短板,研制标准400G/800G高速光通信测量设备,填补我国高阶调制矢量误差幅度、数据网络时延、消光率等关键参数溯源能力的空白400G/800G新材料:郑牵头的“硬质合金材料行业关键测量能力建设与示范应用”周磨磨研研究院有限公司将研究硬质合金材料关键专用设备的标定技术,开发一系列行业专用检验测量工具,为硬质合金材料行业新生产力提供基础发展支撑,并将形成一系列专用标准物质,确保我国硬质合金材料产业链的安全。我们将强化日本超硬材料的全球优势,支持日本工业、航空航天、油气勘探、半导体产业链的独立。高端装备: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牵头的“纳米级工业CT检测装置研制”项目,通过研发纳米聚焦X射线源和高精度运行控制系统,超越了数百纳米级别的3D X射线检测技术。开发智能家居等核心部件以及高性能检测算法软件。这将弥补国内检测设备该领域高端产品的短缺,扭转国内高端工业CT设备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支撑和保障我国高端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航空航天:北京长城测试测量技术研究院牵头的“低空气象风场测量测试平台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项目,将通过研究复杂风场校准方法、开发精确的风场测量校准和标准设备,形成低空气象风场测量测试平台和标准规范体系。气动风场关键参数测量测试系统打通低空风场医疗保障服务链,支撑大规模医疗保障农作物保护、工业巡检、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物流运输、文化旅游服务、消防救援、航空旅行等低空场景的实现。 仪器仪表:工信部电子五研究所牵头的“高端多功能标准电源和电力标准电源开发及产业应用”项目,系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核心模块研发,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标准测量源系列产品。突破高GA计量标准源技术瓶颈,实现进口替代,增强产业基础技术能力,支撑计量装备产业发展高质量新生产力,支撑现代化大力发展半导体、光伏发电、新能源等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生物医药: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医用同位素行业应用与测量示范新质量生产力”项目将研制便携式医用同位素液体突发活性绝对测量装置,开展医用同位素研究。研究开发绝对测量方法和标准物质,建立各类医用同位素定量传输链,填补现有医用同位素测量新设备和定量传输链的空白,保障医用同位素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新能源:中国规划院牵头的“工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能源消耗”和定量科学项目“定量测量/评价技术开发及平台建设/应用”项目旨在建设CCUS工业碳捕集能耗绩效测量/评价支撑平台,实现日本碳捕集项目的国际比较和国际互认,建设国家技术规范体系测量装置,测量碳捕集能耗,开发测试/评价技术支撑平台。我正在创建我国碳捕获装置能源消耗数据的比较列表。